大眾網臨沂4月2日訊(記者唐麗麗 金成遠)隨著社會的發展,厚養薄葬等形式逐漸成為節儉殯葬的時尚方式。近年來,臨沂市部分社區實行的殯葬形式,也逐漸向綠色、生態殯葬的方式轉變。
然而,一些偏遠農村仍然盛行喪事大操大辦,以維護“面子”。對此,專家建議,在農村社區化的進程中,應該大力宣傳引導,讓喪葬習俗變得更加“綠色”。
喪事從簡進緬懷堂VS大操大辦花一年收入
以前,農村老人去世,經濟寬裕的家庭多花點錢,風風光光操辦不足為奇,為的是個面子;經濟拮據的家庭也要借錢大操大辦,否則會被人說吝嗇寒酸?,F在,臨沂市蘭山區蘭山辦事處硯臺嶺社區的老人過世一律要按新規定進緬懷堂,節約辦喪事。用社區居民的話說,不僅省心省力,也倡導了社會的文明新風。
寬敞的儀式廳,整潔肅穆,2日,記者來到硯臺嶺社區的緬懷堂,墻面上一行“破除千年封建舊習”的標語映入眼簾。“親朋好友向逝者告別一律到緬懷堂,而且也制定了殯葬的‘八不準’制度。”硯臺嶺社區“白事”理事會成員杜文向記者介紹說。
杜文告訴記者,2011年10月,3000多平方米的社區緬懷堂建成,此后社區有人去世都會在這里舉行儀式。為了更方便喪主家,社區還專門成立了由16人組成的“白事”理事會,協同喪主家辦喪事。
不僅如此,為方便群眾,節省費用,倡導文明新風,破除陳規陋習,緬懷館還實行“八不準”制度,不準停放尸體;不準停放棺材;不準擺放扎彩;不準擺放香案供桌;不準披戴孝衣孝帽;不準燒香紙;不準磕頭、潑湯、拉腰繩;不準鳴放鞭炮。
“緬懷堂建成以來,已辦了30多個殯葬,起初有很多居民不理解,但現在都已經接受了這種形式。這樣不僅省心省力,也更節儉了,不鋪張浪費了。”杜文給記者算了筆賬:以往,一個普通的家庭辦個喪事,光幫忙的就要一百多人,加上煙酒錢、孝布錢和鞭炮錢等,需要花費3萬元左右,相當于一般家庭一年的收入。而進緬懷堂辦殯葬,有了“八不準”規定,還有理事會的人協助操辦,整個流程能省去1萬多元錢。
2011年底,社區居民劉水麗家中一位老人去世,當時老人的殯葬就在緬懷堂。“我能接受。在緬懷堂很莊重,老人一樣能走好,比老一套強。”劉水麗認為,以前見別人家辦喪事,不但麻煩,而且還浪費。老人去世,作為子女的在精神上本就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再大操大辦喪事,精力很難達到,在老人活著的時候子女好好孝順就是報答老人的最好方式。
“白事”越辦越奢華 皆是“愛面子”心理作祟
說起部分農村仍然盛行喪事大操大辦的現象,臨沂大學文學院的王美雨老師直言皆因“愛面子”。她分析,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農民逐漸富裕起來,有能力把喪事辦得奢華了。其次是生者在輿論壓力下,為贏得體面,滿足虛榮心,不得不貪求奢華辦喪事。“孝敬老人是中國的傳統,但是死后花那么多錢辦喪事有給別人看的嫌疑,是講面子的心理在作怪。”她說:“孝敬老人,應該是平常對老人多照顧,多陪陪老人,讓老人生活無憂才對。而喪葬只是一種形式,越簡單越好,這和孝順是沒有直接聯系的。”
“現在在莒南縣很多農村,喪事例行節儉已逐漸被接受,很多農村人在辦理喪事時不再設流水席,子女不披麻戴孝,只是頭頂著一塊白布,也沒有鑼鼓樂隊的吹吹打打,讓喪禮回歸到本來的氣氛之中。”王美雨認為,在農村社區化的進程中,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在大力宣傳的基礎上加強引導,在社區成立相應的機構,由專人負責喪葬的辦理,制定規章制度,去除傳統習俗中的糟粕,破除封建迷信,讓喪葬習俗也變得更加“綠色”一點。zgx
(責任編輯:白曉偉)